“我真没办法了……他们天天骂我、盯着我,我活得不像个人样啊。”
(资料图)
九十多岁的刘老太坐在接待室,双手不停颤抖,活了大半辈子,她从没想过要和亲生儿子对簿公堂。在工作人员帮助下,她一笔一画签上名、按了手印。
曾经,刘老太与儿子郭林一家相邻而居,守望相助的日子是邻里间的佳话。直到两年前,传来拆迁的消息。利益放大了贪婪,郭林夫妇旁敲侧击劝老人搬去城里生活,说“生活更方便”。刘老太笑着婉拒:“老骨头就守着老宅子。”
这房子是她和丈夫一砖一瓦盖的,藏着一辈子的回忆。可她没察觉到,儿子儿媳脸上闪过的不满,已埋下亲情裂痕的种子。
很快,郭林夫妇不再绕圈子,直接要求将老宅产权登记在自己名下。刘老太愣了,家里还有女儿郭晴,怎么能只给儿子?她当场拒绝。
此后,夫妻俩没了往日客气,从“好言相劝”到步步紧逼,最后变成长期的威胁、恐吓。郭林还阻挠邻里探望,将母亲隔成“孤岛”。无形的压迫正啃噬着老人的精神,让她夜不能寐,日渐衰弱。
郭晴来看望时,发现母亲状态很差,她又气又急找哥哥理论,却被骂“多管闲事”。看着母亲日渐憔悴,郭晴在亲友建议下,陪着老人到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。
承办法官在审查案件后,认定郭林夫妇的行为已构成精神侵害,遂依法作出裁定:禁止郭林夫妇对刘老太实施辱骂、威胁、骚扰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。这份保护令,本应是阻隔暴力的第一道防线,却未能让郭林夫妇收敛,郭林竟公然砸毁了两家之间的院墙。
这道倒塌的墙,也砸在了老人心上。
“连在院子里晒太阳都觉得有人盯着。”刘老太哭着对法官说,“他们就是要逼我搬走、放弃房子。”
在极度恐惧和无助中,老人再次求助法院,申请强制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。
密云区法院执行局接到申请后高度重视,考虑到刘老太已93岁高龄,执行局局长周铁军带队,与执行法官余晓磊等人到刘老太家中,耐心倾听她的诉求,安抚她的情绪。法官立即约谈了郭林夫妇,严肃指出其行为已违反保护令裁定。但面对法官的释法说理,郭林夫妇始终不肯执行。
“你们持续给老人施加精神压力,已经触碰到法律边界。”余晓磊语气郑重,“法院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,是要给老人安稳的生活。再这样下去,我们只能依法采取相应措施,这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。”
见法官要动真格,郭林夫妇不再狡辩,强硬的态度也渐渐变缓,说道:“我们装摄像头是为了防盗,砸墙是因为院墙旧,都是为了我妈好!”
“真为她好,就不应该让她睡不着觉,更不应该逼得她连出门都犹豫。”余晓磊缓缓开口,“你们也为人父母,你们的孩子也在看着你们如何对待老人。母亲辛苦一辈子,要的不过是安度晚年,还有作为长辈该有的尊严。”这番话让郭林低下了头。
考虑到刘老太长期遭受精神侵害,余晓磊为她联系了密云区法院“密之语”心理工作室,进行心理疏导。
“大娘,最近睡得好吗?”心理咨询师轻声问道。
一句平常的问候,让老人眼眶红了。“我睡不着啊,一闭眼就听见他们骂我,总觉得他们要冲进院子里……”
她握着心理咨询师的手,把两年来的委屈、恐惧、失望一股脑地说了出来——从最初一家人的和睦,到拆迁消息传来后的变化,再到被儿子儿媳辱骂、监视的日子,说到动情处,她老泪纵横;说到释然处,她长叹一口气。“我已经很久……没有这样轻松过了。”她轻声说。
在法官刚柔并济的调解下,郭林夫妇彻底转变态度。面对证据和法律后果,他们不再辩解,亲手拆掉了摄像头,修复了院墙。刘老太眼眶湿润,两年来的恐惧和委屈终于释放。
案件执结后,刘老太让女儿代笔写了一封感谢信:“我生于1932年,见证过国家风雨,从没想过晚年因家事陷入如此困境……感谢法官,让我相信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,更是守护百姓安宁的温暖力量。”
她还亲手将一面写着“执法为民担使命保护令前践初心”的锦旗,送到密云区法院执行局。
如今,刘老太的院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。天气好的时候,她会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晒太阳;晚上,她也不再失眠。
那道被砸毁的院墙,终于被修复,而刘老太心里的那道“墙”,也在司法的温暖中,一点点被瓦解。(蒋博东 孙浩淼)
(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)
来源:人民法院报